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那么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位,靠什么呢?”
。
他转身在黑板上“细节”
“形象”
“对话”
六个字下面画了一条线,“就靠这六个字,细节是小说的血肉,小说一定要处理好细节,要详写细节。
再就是形象和肖像描写,俗话说‘相由心生’,肖像并不是单纯指一个人静态时的外貌描写,主要是指描写一个人在某个状态下好比高兴、愤怒、沮丧时他的一举一动导致面部变化、躯体动作等。
还有对话,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话镜,乡下人有乡下人的口头禅,工人有工人的语气,一个人身份不同,而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环境下,他讲话的语气声调、用词、都是有所不同的。
对话用得好,能起到刻画传神的作用。”
“熟悉”
“身边人、身边事”
“真情实感”
他又在黑报上写了几组词,“文学当然要有想象力,可以说想像力是一个优秀作家必不可缺,尤其是一个诗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比如李白,比如海子和顾城这些天才诗人,你看他们的诗句,是多么的富有灵性。
这一切靠得都是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这也是他们的天份,可以说是一个天才和平庸之辈的区别。
但这个我们一般人没有他们的天赋,再加上小说对想像力也没那么迫切需要,当然《百年孤独》这类的伟大的魔幻主义作品例外。
对一般作者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初学写作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我建议大家从自己身边人身边事写起,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以我这篇《父辈们》为例,文中两个主人公原型就是现实生活中我的父亲和岳父,也正是因为是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我才能把人物写传神,把形象塑造得丰满生动,也才能在写作进程中触动自己的内心,把真实的感情诉诸于笔端,流淌于纸墨。
也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编辑和读者,赢得他们的共鸣”
。
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经历,梁韶书在台上讲得自然流畅,动人心腑,下面听讲的学生也入了迷,甚至忘记鼓掌喝彩。
偌大的阶梯教室里,除了他声情并茂的讲课声音,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没有哪个同学哪怕咳漱一声,生怕打断了他的讲课.
“积累”
,他又转回身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我们写作也需要不断地积累素材。
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平时加强写作技巧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便于以后备用。
我初中时参加的‘三级教改’作文实验班对我影响很大,从初中起就一直保持着记观察日记的习惯。
春天的一颗树吐枝发芽、一场暴风雨、一阵狂风,我有时都会记下来,这样在写作时遇到描写天气的场景,或一年四季树、花草的变化时就可以随手找出来直接用。
要知道,哪怕一场雨,冬天和夏天,秋天和春天都是不一样的。
就是同样一场雨,一个人高兴时和失意时看到的、感受到的雨也是不一样,老人和孩子看到的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记录,也可以和写日记结合起来,在日记中除了记录自己的心事感情外,不妨一同把四季变化、花开花落记下来,以备后用……”
邀请外面的诗人作家讲课机会自然不会很多,更多的是会员写作交流,大家自由发言,相互交流自己的写作体会。
再就是外出采风活动,一般一个月会组织一次,或到市内景点或到生产车间,学校每次都会提供两辆大巴车作交通工具,其他的就只能文学社自己想办法了。
有时候严琦社长也不得不带上甄亦凡和两个副社长他们一行到一些校友工作的单位拉赞助,尽管不多,也略胜于无。
再就是采访,大多是采访星城内工作的一些还有些出息的学长,用他们的优秀事迹鼓励学子们努力上进,有时运气好,也会顺便拉到一笔两笔赞助,解决文学社的一时困难。
演讲小组的活动更多,也更为频繁,自然请不来那些演说大家,不过大家都自带一份热情。
《演讲与口才》风靡校内外,许多同学都自费订了这份杂志,有钱的自己订一份.生活费不够的则几个人合订一本。
演讲小组的活动大多就在校内外附近组织,有时是交流经验,有时是听录音磁带里的演讲,再分析别人的技巧,有时干脆临场锻炼口才,限时3分钟,即兴发挥,题材不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