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她停了一下,又说,“待会集体面试我倒要看看……”
徐藩东看院士师姐这么说,他更想看看陆策是瞎猫子连碰两个死老鼠?还是真的专业课比较扎实?于是报告学院后请鞠院士参加集体面试………………集体面试是讨论,主持面试的老师话音刚落,陆策马上抢先发言,“要提高驱动系统的扭矩,最核心的是提高‘两率一度’,‘两率’就是原始动力的功率、传输系统的效率,‘一度’就是结构材料的强度。”
他想通过抢先发言,把讨论议题尽量引向自己比较熟悉的范围,这是跨专业考生最佳的集体讨论对策,“功率越大,传输效率越高,驱动系统扭矩越大……而材料的结构强度则是动力产生与传输的物质基础,单位体积或质量的材料强度越高,对动力产生而言,可产生更大的扭矩,对于传输机构而言,就能传输更大的扭矩……”
……陆策发言时眼睛余光看见,有人在鞠院士面前指点自己……宋时雨懊恼不已,他后悔自己没有抢先发言,让陆策抢得了风头,因为他自己的观点并没有超出陆策。
但他不愿重复陆策的观点,免得造成赞成陆策观点的印象,只好从驱动系统整体结构、部件匹配、消除共振等,与核心问题相比一些外围的方面,发表了一通意见……贾芳把陆策的主要观点换了一个表述方法,再加上能源性质和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影响因素谈了自己的观点……其他考生要么重复陆策他们的观点,要么从更偏的角度、更具体的场景,简短发言……看得出,他们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少出错就是好事、就是胜利。
场面有些冷场……但考官们不动声色、端坐不动…………看有些冷场了,陆策想补充一点。
他不知道这一补充不要紧,他真的遇到大麻烦了…………本来他不补充,就不能算他发言,考官如要问他问题,就要越过抽签号直接点名让他回答,这样做显然有故意刁难之嫌。
但这一补充就不一样了,是符合规则的问话了……陆策说:“提高驱动系统的扭矩,是个系统工程……”
话刚出口,鞠伟芬院士就截住了话题,“请这位同学回答如下两个问题:第一,请你谈谈液压作动器与执行机构的异同;第二,请你谈谈驱动系统中信号反馈问题。”
陆策一听,恨不得抽自己一大嘴巴子,我补充个p啊。
直觉告诉他,自己被盯上了……到底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他不知道,但肯定出问题了…………这个问题十分刁钻。
在机器人的感知、控制、驱动、传动、执行五大系统中,液压作动器属于驱动系统中的一种(还有几种是电动、气动、混合驱动),液压作动器与执行机构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有点像叔叔与侄子,不是一辈的但又有联系……而第二个问题更符合自动化控制研究方向,可他报考的是机器人系统设计与集成研究方向。
……11个考生齐刷刷的把眼光聚焦在陆策身上,不解的、不平的、事不关己的、幸灾乐祸的都有,因为谁都没有把握回答得好……宋时雨明显就是“黄鹤楼上看帆(翻)船”
,他还微微挑起了眉稍……陆策用了差不多一分钟,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把节奏也慢下来,“考官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液压作动器是利用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实现力量传递和控制的机械装置,而执行机构是一种具有和人手臂相似的动作功能、可在空间抓放物体或执行其他操作的机械装置……他们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他们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是执行控制系统的指令的、是直接输出动力和传递动力、完成外部动作的机构,是……”
“两者的区别在于:液压作动器是直接输出动力的具体机构……执行机构是执行控制指令的系统,还包括信号接受与反馈机构等……”
……陆策还没有说完,提问老师又截断了,“请这位同学接着回答第二个问题。”
……为何又不让我回答完呢?看来这才是重点,前面的也就听一下……陆策脑中电光火石般闪出至少5-6篇关于驱动系统、执行机构、控制信息……的论文,有的是关于机器人的,有的是关于飞行器的……但自己从来没有综合到一起,你叫我在这几分钟内如何综合得起来?……他妈的,这就是自己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大害啊,是博杂不精的大害啊……他努力把能够回想起来的知识串起来,“从感受系统分,驱动系统的信号反馈机制至少有两种形式。
一是外部感知,通过感知系统对运动部件进行测量、计算,并用相关的数学模型检测指令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形成反馈信号,再反馈到控制系统。
,!
二是内置感知,在作动机构内置微型的距离、角度等感知零件,测出相关数据,通过数学建模,将实测数据与模型仿真曲线对比,并形成反馈信号……如果将来科技水平发展了,甚至可以把一些微感知部件、处理芯片等整合起来,整体集成到驱动系统内部,实行一体化控制……”
……微感知部件、处理芯片……这在当时的世界只有极少数人提出……就是现在,把多个芯片或不同功能的电子模块集成在一起,进行“合封”
,也是先进的芯片封装技术,更不用说还整合其他部件……听到这里,鞠伟芬的眼睛亮了一下…………后面的回答,陆策觉得嘴都不是自己的了,只是机械地张口闭口……只觉得隐约在哪篇《机器人杂志》、还是《液压世界》杂志论文中见过似的……等他稍有正常知觉后,立即结束了回答。
少说为妙,沉默是金,知道的尽量说透,不知的、一知半解的绝不开口。
这就是刚才自己主动救场的教训……后悔,懊恼,失落,让陆策对后面面试是怎么结束的知之甚少…………这次复试,陆策总结出的最大教训,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浅尝辄止、博杂不精。
他想起父亲跟他聊的“工程”
,也许按“工程措施”
做事情,有“立项“一定有”
结项“,可能是最好的办法……陆策没有想到的是,用“工程措施”
做事情,成了他一生中事业成功最有效的“撒手锏”
……回家后,无论父母、还是干爹干娘问起面试的情况,陆策都只三个字,“不知道”
…………当天晚上,他悄没声地乘火车回了震旦大学……还没等他到震旦大学自己的宿舍,就接到了干爹郝东升的电话:“陆策,你又去找了鞠伟芬院士?怎么她也要你去读她的研究生?”
ygod!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啊?:()都重生了,就干点别人没干过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