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送大堂姐出去的时候,天阴得很沉,好像随时能下雨,姜舒月提醒道:“江南富庶,鱼米之乡,我打算去过河北、山东之后,到关外看看。
大姐姐若是在关外有田庄,不如把农田微水利提前修建起来。”
“关外比京城湿润,种水稻更便宜。”
上三旗的人家,谁家在关外没几个田庄,觉罗家有,舒心的陪嫁里也有。
姜舒月笑笑:“正是种水稻。”
高产玉米,耐旱小麦,终于轮到水稻了。
在粮铺,小麦粉比玉米粉贵,而稻米比小麦粉贵……很多。
若说稻米哪家强,当然是南边鱼米之乡的出产,可若论美味,关外的稻米才是一绝。
先帝在位时,便在关外设置了总管衙门,专门负责进贡优质稻米和特产。
可惜关外太冷,稻米一年只产一季,且每季的产量也不如南边多。
除了进贡,便是自给自足,很少有余粮能卖到关内。
所以大粮商炒作粮食,囤积居奇,从来只在江南一带,几乎没人往关外来。
但关外是大清的龙兴之地,又是旗人的故乡,若能提高关外稻米的产量,恐怕八旗人家都能受益,到时候雍郡王的声望只会更高。
舒心想到的这一层,姜舒月自然早想到了,但她最终的目标并不是帮四爷走上人生巅峰,而是进一步增加粮食的产量,丰富粮食的种类,让她的子民能吃饱穿暖。
至于四爷,那是天命所归,即便没有她,照样能御极称帝。
高产粮食之于未来的雍正帝,不过是锦上添花,之于她的子民,才是雪中送炭。
皇宫富贵迷人眼,权势动人心,可姜舒月心里的那根弦始终没有松懈,她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诱惑忘记初衷。
晚上四爷回来,姜舒月已经吃过了,她一边喂四爷酸葡萄,伺候他用膳,一边问起不同地域粮食的产量。
四爷代管农事总督府,别看只是代管,所有数据都在心里,张嘴就来:“京城高产粮食的产量并无区别,但普通粮食产量却比河北、山东普遍高出三成。”
“在高产粮食问世之前呢,可有差异?”
姜舒月追问。
这个也难不倒对方:“之前也有差异,与当年的气候和旱涝有关,但差异只在局部,总体并不明显。”
四爷看向她:“你不问我,我也要问你,原因为何?”
抛开种田的天赋,和某些先知的能力不说,只看高产粮食这个明显的分界线,便能看出些不同寻常来。
若不是姜舒月怀孕,四爷恐怕早就问出口了。
来了来了,刨根问底的他又来了,别人都没看出问题,又被他看出来了。
都说伴君如伴虎,姜舒月这个砂锅快被问到底了。
但这一回,她不想说:“别人知道吗?”
四爷知道这个别人多半指皇上,他摇头,姜舒月长出一口气:“别让别人知道。”
又看四爷:“我不想说,你能不问了吗。”
说完闭上眼睛等追问,结果只等来一声:“好。”
其实姜舒月与大堂姐说起水稻的时候,她已经在雾隐山田庄安排试种和育种了,结果很好,和预期中的差不多。
但小冰河期的旱灾还没过去,中间虽然下了几场雨,于干旱的土地而言不过杯水车薪。
雾隐山田庄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完善,试种和育种条件都很好,但那是真金白银砸下去的结果。
外头的田庄,甚至皇庄都没有类似的条件,高产玉米和杂交玉米仍是主流,耐旱小麦次之,现在还不是推广优质水稻的时候。
就连适宜水稻种植的关外,时下被追捧的粮食,也是玉米和小麦。
稻米的价格,仍旧被江南的大粮商主导,贵到离谱不说,还经常断货。
眼下只有高门贵族能吃得起稻米,没什么底蕴的官员家中,别说吃不吃得起,恐怕买都买不到。
坊间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好在高产粮食问世,粮价被一压再压,只要不是好吃懒做的人家,基本都能买得起最下等的玉米碴果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