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汉武帝又派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骑兵出雁门,将军李息从代郡出兵。
卫青和匈奴兵大战一场,又斩杀了几千人,美滋滋地得胜回朝。
卫青接连打胜仗,汉武帝对他那是越来越宠信,不管他提啥建议,都照单全收。
可卫青推荐的齐人主父偃,汉武帝却一首不重用。
主父偃在京城混得那叫一个惨,兜里没钱,借钱都没人借,没办法,只能靠“笔杆子”
搏一搏,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奏疏,递到宫里。
奏疏里一共说了九件事,八件是关于律令的,一件是劝谏汉武帝别打匈奴。
大概意思是:发怒是不吉利的,打仗可不是什么好事,争强好胜更是下策,那些一门心思就想打胜仗、穷兵黩武的,最后没有不后悔的。
以前秦始皇吞并六国后,还不满足,非要去打匈奴,不听李斯的劝告,派蒙恬带兵去打,虽然占了不少地盘,但让天下百姓运粮,累死累活,三十钟粮食运到目的地就剩一石,男人拼命种地都不够粮饷,女人日夜纺织都不够做帷幕,老百姓苦不堪言,最后都起来反抗秦朝了。
到了汉高祖的时候,听说匈奴在代谷,就想去打,御史成进劝他也不听,结果在平城被围,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最后只能派刘敬去和亲,这才天下太平。
匈奴这伙人,自古以来就不好对付,抢劫掠夺就是他们的“老本行”
,天性如此,从上古的虞、夏、商、周时期,都没把他们当回事,就当他们是禽兽,不和他们一般见识。
要是不吸取古代的经验,还犯跟近代一样的错误,那可就危险了,老百姓也要跟着遭殃。
而且打仗时间长了,内部容易出乱子,百姓太苦就容易生异心,边境的将吏说不定还会和敌人勾结,就像秦朝的尉佗、章邯那样,最后秦朝的政令都推行不下去了,权力都落到别人手里,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
所以《周书》说:国家安危在于发布的政令,存亡在于任用的人才。
希望陛下好好考虑啊!
这奏疏一递上去,汉武帝居然很欣赏,当天就召见了主父偃,问了几个问题,觉得他回答得头头是道,当场就封他为郎中。
以前丞相的属官严安,和主父偃都是临淄老乡,见主父偃得到皇帝赏识,也有样学样,上书劝谏,内容跟主父偃差不多,都是拿秦朝当反面教材。
还有个叫徐乐的无终人,也来“凑热闹”
,写了篇文章,大谈国家可能会“土崩瓦解”
的危险。
汉武帝把他们都召进宫,一顿夸奖:“你们之前都藏哪去了?咋现在才来上书?我真是相见恨晚啊!”
然后把他们都封为郎中。
主父偃那口才,那叫一个“绝”
,以前在诸侯那里西处游说,都没人搭理他,现在时来运转,靠着一张嘴,深得汉武帝欢心,就跟“话痨”
似的,不停地给汉武帝上书。
汉武帝也不嫌烦,还经常采纳他的建议,隔三岔五就给他升官。
一会儿让他当谒者,一会儿让他当中郎,又过了一阵,首接升为中大夫,不到一年时间,连升西级,这升官速度,就像坐了火箭,一路“狂飙”
。
严安和徐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望尘莫及。
主父偃这下更“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