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次日,阵雨。
从清晨稀稀拉拉下到傍晚,西北风长驱直入席卷冷意,吹散京城九月的暑气。
走在中关村附近街道,谢可逸双手抄进衣兜拢了拢敞开的衣怀,一步迈过路边泥泞积水,坐进网约车前往下个去处??...
林然的话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整个科技圈掀起了轩然大波。
地平科技的未来蓝图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甚至连一向冷静的《华尔街日报》也用头版刊登了“中国科技新势力:地平科技的太空野心”
。
然而,林然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空间站计划:从概念到现实
在宣布太空生态系统开发计划后不久,地平科技便迅速成立了“星辰计划”
专项小组。
这个项目由林然亲自挂帅,汇聚了公司最顶尖的技术人才和外部合作机构的专家。
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空间站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制造。
李昊博士再次挑起大梁,他带领的团队负责开发适用于深空环境的量子通信系统。
这套系统不仅要保证地面与轨道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还要具备极高的抗干扰能力。
经过数月攻关,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光子纠缠装置,能够在极端温度和辐射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
与此同时,张明则将目光投向了能源供应问题。
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虽然广泛使用,但在深空任务中效率有限。
地平科技决定尝试一项极具前瞻性的技术??核聚变微型反应堆。
这种装置体积小巧、能量密度极高,理论上可以为整个空间站提供持续几十年的动力支持。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地平科技联合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启动了“星火一号”
实验项目。
初期测试结果显示,反应堆的能量输出比预期高出20%,并且运行稳定性远超现有方案。
尽管距离真正应用于太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端。
###合成生物的星际应用
合成生物学部门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研究。
首席科学家陈薇领导的团队正在培育一种能够在低重力环境中快速生长的植物品种。
这种植物不仅能够作为食物来源,还能通过光合作用调节空气成分,维持舱内生态平衡。
“我们称之为‘太空麦’。”
陈薇在一次内部汇报会上展示了一株样本,“它能够在微重力条件下完成授粉,并且营养成分比传统小麦高出近三倍。”
此外,团队还在研究如何利用蓝藻进行空气净化和水循环处理。
这些微生物可以高效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还能分解有机废物,形成一个闭环的生态系统。
如果一切顺利,它们将成为未来空间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智能航天器:AI与区块链的新战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