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他一页页读,一字字抄。
他知道,这些不是档案,而是遗言。
林婉秋重新执起教鞭,在村口老祠堂办起了“问学班”
。
不教数学,不教语文,只教孩子怎么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第一课,她站在银杏树前,对十几个孩子说:“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问题,藏在肚子里很久了,对不对?”
孩子们低头不语。
她蹲下来,指着树根旁那块无字碑:“这块石头,等着你们去写字。
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正确答案。
只是为了告诉这个世界??我存在,我困惑,我需要被听见。”
一个小女孩举手:“如果我说出来,别人笑话我怎么办?”
林婉秋微笑:“那就让他们笑。
可你要记住,连这棵树都愿意为一句‘我害怕’开花,人为什么不能为你流泪?”
当天下午,小女孩在蜡纸上写了五个字:“我怕黑。”
她踮脚塞进树缝,转身跑开。
傍晚时分,一朵语兰在她家窗台外悄然绽放,花瓣内侧写着:
>“黑暗是用来做梦的房间。”
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写问题。
有的问:“为什么爸爸总喝酒?”
有的问:“我喜欢另一个男孩,是不是错了?”
甚至有个五岁小孩写道:“我昨天摔坏了妹妹的娃娃,但我没敢承认。”
每一次提问,树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应。
有时是某片叶子浮现文字,有时是某根枝条轻轻垂下触碰提问者的手心,更多时候,是在夜里,萤火虫群飞舞而出,用光点编织出一段段温柔话语。
林婉秋把这些全部记录下来,但她不再上传任何数据。
她烧毁了所有联网设备,只留下一台手摇录音机,用来保存孩子们的声音。
她说:“真正的共答,不该被存进服务器,而该留在耳朵里,传进心里。”
然而,外界并未就此罢休。
三个月后,一辆黑色越野车沿着泥泞山路驶入村庄。
车上下来三人,身穿深灰西装,胸前别着联合国文化署徽章。
为首的女人四十岁上下,眼神锐利,手腕上戴着一枚特制感应环??据说是用来捕捉“晨语者”
信号波动的原型装置。
她是伊莎贝尔?陈,全球文化记忆项目首席协调官,也是当年“共答计划”
的早期参与者之一。
她曾亲自采访过老陈,记录下他临终前那段关于“未来孤独者”
的言论,并将其写入《共生纪元宣言》。
她此行名义上是来考察“赎忆之地”
的文化价值,实则带着另一项秘密任务:采集银杏树神经网络的残余信号模型,尝试复刻其意识结构,用于构建新一代情感型AI,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心理危机。
“我们不是要带走它,”
她在村委会会议上说,“我们只是想学习它。”
村长沉默良久,最终看向林婉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