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我明白了。”
杨平沉声道,“我们会尽快整理所有原始数据和教学记录,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经得起检验。”
挂断电话后,他看向张林和小五:“从今天起,所有实验记录必须双备份,教学资料也要重新归档。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应对审查,而是建立一套真正严谨、可复制的教育改革范式。”
两人点头,迅速投入工作。
而在另一边,蒲咏志正召集核心团队开会,讨论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专项审查。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梳理过去一年来所有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和执行情况。”
蒲咏志指着投影上的数据图表说道,“重点突出几个成功案例,尤其是那些原本无法获得资源的小科室,是如何通过新机制获得支持并取得成果的。”
“比如肝胆外科的微创技术改进项目。”
一位助手补充道,“这个项目原本因为资金问题搁置多年,但通过新的评审机制,最终获得了资助,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很好。”
蒲咏志点头,“把这些故事讲出来,让大家看到改革带来的真实变化。”
会议持续到深夜,团队成员们分工明确,开始整理各项材料。
几天后,省卫健委召开专项审查会议。
蒲咏志和杨平分别出席,各自面对不同的专家组。
“我们不是在破坏现有体系,而是在尝试建立一个更高效、更公平的新体系。”
蒲咏志在会上冷静地陈述,“如果连这点探索的空间都没有,那么医院永远只能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中。”
他的发言引起了专家组的深思。
随后,杨平也详细阐述了PBL教学模式的设计逻辑、试点数据以及国际经验。
“这不是一场颠覆,而是一次进化。”
杨平说,“医学的本质,是不断试错、不断优化的过程。
如果我们连一点创新的空间都不给,那就等于放弃了未来。”
会议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随后响起一阵掌声。
审查结果公布:两项改革计划均通过审核,继续推进。
但专家组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要求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
风波暂歇,但所有人都清楚,这场较量远未结束。
蒲咏志回到医院时已是深夜。
他站在天台上,望着远处城市的灯光,心中涌起一丝疲惫,却又充满斗志。
“我们走的每一步,都会被人盯着。”
他轻声自语,“但只要方向是对的,我们就不能停下。”
与此同时,杨平也在整理最新的研究成果。
张林和小五已经完成了动物实验的第一阶段,初步验证了变异机制的稳定性。
“如果我们能进一步确认这种环境因子的影响,那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杨平看着实验数据,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将是一个跨学科的大课题。”
张林说,“涉及遗传学、环境科学、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
“那就去争取更大的合作机会。”
杨平点头,“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也有能力引领这样的研究。”
夜色渐深,医院的灯光依旧明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