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位于山顶的云麓道宫,是道教的72福地的第23洞真虚福地,距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
儒、佛、道并存使岳麓山独具魅力,三教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了一部岳麓山文化发展史的壮丽诗篇。
古麓山寺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山门上“古麓山寺”
四字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李邕所写,从麓山寺碑中拓印出来的。
麓山寺碑号称“三绝碑”
,以其文章、书法以及刻工三者俱佳而得名,也是岳麓山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碑。
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字高约16厘米。
碑文分9行,每行9字,未行空4字,共计77字。
碑文有的像奔走的龙蛇,有的像团起身子的蝌蚪,字形独特,难以辨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自明代以来,研究禹碑的学者数不胜数,有人说是蝌蚪古文,也有人说是鸟文古篆或道家符篆。
现在一般多采用杨慎的译文,大意为:禹奉舜嘱托,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登南岳时,梦见苍水使者,得到治理洪水的要领金简玉字书,刻于石山的高处。
从此,改围堵为疏导,河流疏畅行通了,害人的禽兽蛟龙永远奔逃。
麓山苍苍,湘水泱泱。
以我一山葬国魂。
正是这些名人墓葬,使得这座3008米的名山,在华夏人心中无比高大。
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
“半部近代史”
始于禹之谟主持的对陈天华和姚宏业二烈士的安葬。
陈天华和姚宏业都是着名的辛亥革命志士。
1907年,禹之谟在靖州西门外被杀害。
在湘省都督谭延闿的主持下,同年11月15日,禹之谟也迁葬到了岳麓山。
又过了5年,曾给禹之谟执绋的黄兴,以国葬礼下葬于岳麓山。
而在黄兴下葬前3天,蔡锷也以国葬礼下葬岳麓山。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
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
并称。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牺牲于江城的援鄂湘军将士大都由华夏红十字会收殓掩埋于汉阳龟山脚下,少数烈士遗骸被运回长沙安葬于岳麓山,这就是现在岳麓山风景管理处后山的“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公墓”
。
除上述墓地以外,在岳麓山丛林深处,还掩映着62名有史可查的辛亥烈士坟冢。
记有20座单人墓、4座双人墓、2座集体公墓。
岳麓山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山中的一草一木目睹过长沙会战中华夏军队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一幕。
?从20世纪三十年代始,岳麓山相继建成了岳王亭、忠烈祠、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陆军第十军三次长沙会战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陆军第四军抗敌阵亡将士之墓、长沙会战碑、阵亡将士名录石栏等。
夏先衍一队人从岳麓书院进,最后又从岳麓书院出来。
这里一整座山都成为了灵源之地,历史文化遗址所孕育的灵源,形成的灵源之地。
而后革命文化在灵源之地上又孕育出了新的灵源。
让这座灵源不断向着湘江扩张,夏先衍第一次见到能够覆盖学校的灵源之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