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中文网

第99章 经天纬地的最初中国(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时间来到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间,在这一时期,以石峁为代表的区域性政体逐渐发展壮大,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江河大海。

作为黄土高原北端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最大的都邑性城址,石峁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制度性因素,如最早的马面、瓮城等防御设施,以及最早的壁画、玉器等艺术品,都成为了后世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

大约在距今4500年左右,历史的舞台发生了转变,最先进的历史舞台开始转移到了晋南。

晋南地区兴起了陶寺文化,这一文化与古史中的尧舜时代相对应,也就是先秦史籍中所提及的最初的“中国”

陶寺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趣的是,陶寺遗址中晚期的考古发现表明,当地有一部分人来自外地,这或许正好印证了之前对于石峁当时人口流动的推测。

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华夏大地呈现出一幅满天星斗、万邦林立的景象。

各个部落和氏族纷纷崛起,形成了众多独立的政治实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逐渐发生变化。

夏代立国后,社会格局变得月明星稀,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体系。

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后世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汾河以东、塔儿山西麓的一片广袤平原之上,距今4500—4000年左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

这里的窑洞、居址、水井及等级分明的墓葬。

更令人瞩目的是那些精美的龙盘、鼍鼓和特磬等重要礼仪器具,预示了华夏古代文明的诞生。

一些学者认为,陶寺遗址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帝尧都城所在地,是最早的“中国”

陶寺遗址究竟是不是帝尧都城所在,考古并未确定,夏先衍更是不清楚,但他深知一点,那就是陶寺遗址无疑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华夏文明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以敬授民时,以便准确地指导民众的生产生活,而陶寺遗址恰恰证实了这一重要特征。

在位于陶寺中期大城东南部的陶寺观象台遗址,陶寺观象台形成于约4100年前,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见证了古代人类对天文学的探索和智慧。

考古工作者和天文学家复原出了观象台模拟建筑。

陶寺古观象台,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

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

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对应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对应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对应春、秋分。

它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对华夏远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重要的实物例证。

天文学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二十四节气则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十四节气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开始萌芽,到了汉代开始成熟确认。

在4000多年前陶寺观象台的二十个节气,是今天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这也就是为何山西的天气,准确的来说是平阳(临汾)一代,天气状况与二十四节气的高度契合度,这里二十四节气就如同量身定做的一般。

例如,在春季的惊蛰、春分等节气时,平阳地区往往会出现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的景象;而在秋季的寒露、霜降等节气时,则会出现气温下降、草木凋零的现象。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经了五千多年的历史,走到今天,连续不断传承下来的有一套核心思想体系,那就是以“德”

为体,以经天纬地、文武之道为用,以礼制为纪。

经天纬地,照临四方——华夏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巫神纪冥婚盛宠:校草鬼夫好凶猛封神问道行重生之独步江湖文明之万界领主真千金她是全能大佬步步生莲半岛检察官满级悟性:神魔陵园扫地百年修真研究生生活录沧元图英雄联盟之灾变时代吾弟大秦第一纨绔长生三千年仙父快穿之疯批大佬又被我撩乖了洪荒二郎传大国航空亿万老公宠妻无度谁与争锋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逆武丹尊一剑独尊主神崛起我的人生可以无限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