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李寒香并不知道,她近乎残忍地剥开了秦尤的过去,让秦尤回想起了她籍籍无名的,看不到出路的十年。
这十年,其实秦尤并不觉得多痛苦,她是那种喜欢挑战的人,任务难度越高,她斗志便越强烈,这十年的挑战,只能让她越挫越勇。
其实比起籍籍无名的那些年,不如说她剑走偏锋红了后,心头才涌起了强烈的迷茫与不甘,因为那和她想象中的“红”
不一样。
明明已经过五关斩六将,走到了这个圈子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走不到的地方,但环顾四周,却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那么大。
好在她有了第二次机会,她终于走入了自己想要的聚光灯的光芒中。
所以她的迷茫与不甘,其实都与沉浮挣扎的那些年无关,她其实没怎么想起过那些不停跑龙套,甚至连龙套都有可能跑不上的日子。
直到李寒香提起,于是那些早就被她层层封住的记忆重新呼啸而来。
第一遍看剧本时,秦尤只觉得剧本优秀,然后她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第无数遍,李寒香笔下女主的经历一一将她的记忆唤起,她是怎么跑遍片场连个试镜都没捞上的,她是怎么在试镜时被完全无视的,她是怎么对讲话牛头不对马嘴的选角导演笑着说出“你说得对”
的……
那些早就褪色的回忆,被重新上了色,放进放映机,孜孜不倦地播放了起来。
有人说作家不该写自己,确实,剖析自己的内心与经历绝对可以让这部作品真挚动人,但这无异于生啖自己的肉,还是嚼了八百遍后再喂给读者。
或许演员也不该演和自己经历太像的人,对,这么演效果绝对出彩,要真实感有真实感,要灵气有灵气。
只除了对演员自己不好。
人脑有自动保护机制,再痛苦的回忆,只要不反复被触发或是反刍,时间久了总会被淡忘。
譬如秦尤,她从不回头看,所以她从不痛苦。
但这份剧本帮她回忆,帮她反刍了。
所以,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演员看了份感人的剧本,第一遍十分感动,看得涕泪交加,但多看多看,尤其是背上几十遍之后,也就麻了。
但在秦尤这儿,情况却完全相反,她起初读这份剧本时,客观冷静,甚至可以分心分析剧本的优势具体在哪,但读了一遍又一遍……读了几十遍之后,她却反而忍不住攥紧了手,那些沉闷窒息,就像是潮水,退潮了那么多年,然后终于翻涌上来。
不过,秦尤觉得这是好事。
大多数情况下,演员读剧本读了太多遍后会“麻”
,其实也就意味着真正上戏的时候,就缺了点第一遍读到戏时的直观感觉——那种最原始的,最直接的,没有经受过任何理智分析的情绪。
如果是经验丰富的演员可能还好,在接下来分析怎么把这种情绪表演出来的阶段,他们要么会一直朝着这个情绪的方向前进,中途没有任何偏移,或者哪怕中间偏了点,也可以通过回忆最初的感受尽快校正过来。
经验较浅的演员,就特别容易演着演着,自己觉得还挺好,演得很详细很层次分明,但最后一看——哎呀,这怎么和我最初读到剧本时想象中的表演不太一样呢?
这其实就是加入了太多理智分析的坏处,大多数人或许没有演戏的经历,那就举个写文章的例子,在写作中有个非常常见的情况,就是经过反复思虑反复修改出来的结果,结果写作者事后仔细一想,这和我一开始想写的东西不一样啊……
因为起初的想法只是一股冲动,它或许缺乏逻辑,甚至缺乏情节人物什么都缺,但唯一不缺的就是那股纯粹的情绪,而情绪才是真正打动自己也打动人的,在把这股冲动慢慢变成文字的时候,写作者就会开始理智分析,但如果他们没有校正的本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初想表达的东西,就很容易被逻辑带着跑,这时候他们考虑的,就不再是自己想表达什么,而是怎么表达更“合理”
,而且由于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表达的内容在慢慢慢慢变化,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感觉起来都很合理都很靠谱,直到最后站在终点回头看,写作者才能发现自己究竟偏离了多少路线。
演员也是如此,在想着怎么把这股情绪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很容易就会陷入单纯的理智分析中,这里改改那里改改,结果最后一看,这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呢……
秦尤在最最初开始表演的时候,其实就有这个毛病,因为她本身就是依赖逻辑远胜于感受的人,不过她改过来很快,从新手到匠气到看似浑然天成的“灵气”
,只花了她两年时间,那之后别人都觉得她是靠入戏而不是靠分析表演的,但其实她一直没变过,她始终都是更依赖逻辑分析远胜于与角色共情,只是看的人对这种匠气太重的流派有偏见,所以下意识地觉得纯靠逻辑是达不成这样浑然天成的效果的,于是自顾自将她扔去了“入戏”
那一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