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祝福》中谈到谁杀死了祥林嫂、谁又能救她的问题。
文中最有可能救祥林嫂的是“我”
,“我”
是一个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经历满怀同情与不安,是小说中唯一一个不那么麻木的人。
】
【但是,在祥林嫂向我询问灵魂有无的时候,我仍然是“说不清”
,只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
】
【祥林嫂的询问并非出自偶然,是绝境中人对命运的最后一丝微弱反抗,若有灵魂与地狱,她便会被锯成两半;若无灵魂,她则可以免于死后惩罚,但却又见不到儿子阿毛。
此时的祥林嫂其实处于深深地纠结与恐惧里,那么她向我问询,其实便是在向我……】
“求救。”
李清照眉目忧虑地吐出和楚棠相同的字句,只是……她设身处地的思考一番,也觉得有些踌躇:“祥林嫂到底是希望有,还是希望无呢?”
她想干脆告诉对方所谓寡妇不许改嫁是无稽之谈,鬼神是虚无缥缈之事,但若祥林嫂当真期盼与其子团聚,那岂非亦是悔她希望?
【“我”
的心理活动其实很好品,在面对问询时,“我”
最开始想的是,“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这是一个难得为祥林嫂考虑的人。
】
【但这个人却经不住祥林嫂的进一步询问,在她接着追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时,“我”
的反应却是“吞吞吐吐”
“支梧”
“胆怯”
“匆匆的逃回”
,“我”
祥林嫂,但对她的困境无能为力。
对民众提出的生死、灵魂等精神性、超越性的问题,“我”
是缺乏关切与思考的。
】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民众实质性问题时的窘迫与捉襟见肘。
“我”
的形象,照见了知识人灵魂深处的浅陋与荒芜。
大家显然发现了一点,启蒙知识分子和民众之间是有距离的,被启蒙的民众其实是无助的。
】
北宋。
欧阳修心里有些感触:“为学一途,兼善天下。
吾辈学人当与民同乐,亦当与民同忧,民有困而难解,其与民终隔一层。”
亭林。
顾炎武若有所思:“我常道学问当经世致用,鲁迅书中之‘我’一见实事则仓皇无措,虽有救民之心,而经世致用却已成为空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