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做客中文网】地址:https://www.zk01.net
*
乌程侯十几岁就以勇武闻名,这些年打过黄巾平过羌乱,硬生生以寒门子弟的身份杀出一条通天大道,领兵作战的水平毋庸置疑。
董卓进京之前他在荆州长沙郡担任太守,而他被任命为长沙太守的原因是长沙地界儿有人造反,朝廷需要一个能镇压叛逆的主官前去剿灭。
当时的荆州郡县各自为政,反贼聚众数万攻城略地,长沙郡的官员扛不住反贼的攻势更无力剿匪,只能苦哈哈的闭城自守等朝廷的支援。
孙太守到任后行事简单粗暴,打一棍子给个甜枣,先敲打郡中官吏让他们老老实实处理官曹文书规规矩矩办事好好对待百姓,然后拍着胸脯放话说讨贼剿匪的事情只管交给他。
短短一个月,反贼伏诛,郡中镇服。
那时候大汉各地都是大大小小的叛乱,长沙有大规模的造反周边其他地方立刻云集响应,孙太守也不管那些叛乱在不在自家地盘,但凡让他听到他就带兵呼啸而至。
孙太守身边的人劝他别越过郡界干仗,他们知道他们是讨贼剿匪,但对面的主官不一定领这个情,越界征讨很容易被人倒打一耙。
不过孙太守的态度很光棍儿,“老子没什么文化,当官全靠战功,越界征讨为的是保境安民,就算倒霉栽了也没关系,老子无愧于心也无愧于天下。”
此话一出,不光周围几郡的郡守不敢吭声,连贼匪在听到孙坚大军的消息时也慌里慌张落荒而逃,于是长沙周边也消停了。
之后就是朝廷论功行赏,孙太守被封为乌程侯。
长沙和周边贼患尽消,百姓获得了安宁,官吏获得了政绩,他孙文台获得了爵位,多么皆大欢喜的结果,但是有人觉得不行。
不光觉得不行,还特意上奏朝廷一条条的分析为什么他认为不行。
各郡有各郡的兵,地方主官没有派人向朝廷求助就说明他们能自己解决,怎么能不打招呼就越界征讨呢?
孙坚:???
有没有可能,他不光会主动越界,也有收到求救信然后再出兵的情况?
“当年我在长沙当太守,他侄子在豫章郡任宜春令,那时候全天下都不太平,到处都是贼匪趁火打劫。”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是乌程侯还是提起来那件事儿就来气,“老子能让天下人觉得有本事平乱那是老子的能耐,他侄子是豫章郡的官儿怎么了?是他侄子先派人到长沙向老子求救的,老子总不能坐视不管?”
陆老头儿在庐江待的时间不短,他当长沙太守的时候陆老头儿就是庐江太守,他不当长沙太守了陆老头儿还是庐江太守。
不过老头儿虽然死犟,但是为人还算不错,除了愚忠之外没什么大毛病,也不会在背后捅刀子,他看谁不顺眼从来都是光明正大的弹劾。
有的太守只是太守,而有的太守身上一堆加封秩达中二千石,已经是九卿级别。
陆老头儿就是那九卿级别的太守。
“那老头儿当年到江夏当太守的原因跟我差不多,当时庐江郡有贼人造反,反贼联合江夏等地的势力聚众十几万大肆攻城,不到半个月就攻下了小半个庐江,朝廷这才紧急任命陆老头儿为太守去庐江平乱。”
乌程侯眸光凶狠,“我怀疑他弹劾我不是因为我越界征讨,而是他侄子遇到困难第一反应不是找他求助。”
他孙文台在长沙,陆老头儿在庐江,相比之下庐江离豫章更近,为什么不去找家中长辈求助?瞧不上年迈体衰的叔父?
大义无缺不代表一点儿私心都没有,这不,还是倒霉催的让他赶上了。
大家都是吴郡老乡,虽然他们孙家不似陆氏家大业大,但也称得上是寒门中的佼佼者,在老家的时候也不是一点交情都没有,陆氏子在外为官遇到困难求助老乡多正常。
都快知天命的年纪了,也不知道哪儿来那么大的气性。
荀晔从桌上的果盘里拿了个橘子,一本正经的附和道,“就是就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老乡,找老乡求助再正常不过。”
陆老爷子比他们家叔祖的年纪还大,那时候的朝廷又不是没有年轻人能用,让六十多岁的老人家带兵平乱纯纯虐待老人。
就算老人家有廉颇之勇老当益壮,朝廷不心疼他们陆氏自家人也心疼,肯定是能不折腾就尽量不折腾。
问题不大,理解,都能理解。
乌程侯抱怨完“私仇”
继续说为什么建议把老头儿换掉,“陆老头儿是个有能力的好官,庐江在他的治理下政通人和,如果他愿意听你的安排那再好不过,但是这个可能不大。”
大汉朝廷沦为摆设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连荀氏对朝廷都只是保持礼节,但是陆康依旧年年冒险派孝廉进京纳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